2025年,继续教育学院锚定支部党建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积极谋划、创新突破,以学习教育为引领,以实干彰显担当作为,大力推进支部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4月3日,继续教育学院召开党员大会暨院务会扩大会议,围绕“勇于担当作为 推动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高质量发展”主题,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支部书记张策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抓住机遇,使命重任在肩,为校区高质量发展贡献继教智慧与力量”为题,为全院党员讲党课,并对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研讨。学院全体党员、各培训部门负责人员参加会议。
会议回顾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简称基地)的建设历程,介绍了开园、入驻等重要环节,以及基地布局与运行情况,几十幅图片生动展示了基地建设前后的变化。
2024年10月29日,基地在青岛市城阳区正式揭牌,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签署共建协议。基地作为具备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研发等综合职能的新型研发机构,未来将主要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国际合作、教育培训等。
2025年,3月1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办学40周年人才发展论坛暨青岛基地第一批入驻团队签约仪式”在基地举行。首批10个科研团队和19名高层次人才签约入驻,标志着校地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基地如今,科技与人文建筑相融合,室内窗明几净,设施完备,窗外鳞次栉比,绿意盎然。
目前,基地已经进入正式运转状态,初步具备探索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运行条件。基地能够拓展校区继续教育办学空间、资源,威海和青岛两地携手共进恰逢其时。青岛市地理位置优越,产业生态丰茂。要依托基地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新模式,谋划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实践创新、校企地合作、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教融合、资源拓展等融合式发展新范式。
时代在变,干事创业的思路也要转变。在校区办学40年、继续教育办学35载之际,学院要主动寻找解题思路,思路之变带动发展之变,党员同志要以有为敢为带动部门敢闯敢干,激发基层的创造性,激发培训市场活力,保持干事创业的高度热情,推动继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学院要勇于承担使命,对标基地应具有的国际合作和教育培训等职能,创新教育培训模式与方式,开拓新的办学空间,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继续教育新品牌。坚持以融合拓展发展资源,以协同凝聚发展合力,以锻长板、补短板提升发展质量,以提效率、重效益增强发展实效,心怀全局蓝图,主动将个人工作融入到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平特色校区坐标系中,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以卓越行动汇聚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磅礴力量。
四轶芳华,峥嵘岁月,威海校区走过的是一条百折不挠的创业之路。40年前,哈工大来到威海,开我国名校跨省异地办学之先河。1988年招收第一届学生200余人,1990年开办继续教育,1993年成立了校区历史上第一个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彼时,学院承担着教育培训、资源拓展等任务,为校区早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并一直持续发展至今。几代继教人、几多阶段、几经转型,继续教育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就。40年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校区在青岛建立创新发展基地,依然需要继教人贡献继续教育智慧与力量。
学院党员同志、培训部门负责人员要挺膺担当、冲锋在前,把基地作为学院第二次创业的起点,在创业中经风雨、见世面,有所作为。要将基地继续教育建设,作为学院党支部战斗堡垒建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全体党员党性教育、全院人员能力历练和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
会议做出动员,全体继教人都要勇于打头阵、勇做开路先锋,奋力探索基地建设中继续教育扮演的重要角色;打好主动仗,成长为基地建设的先导性、主动性、创造性力量,敢做没有先例、没有参考、没有直接经验的难事,勇闯难关,破解难题,将哈工大百年奋斗初心和威海校区艰苦创业的宝贵精神在基地赓续传承下去。
图/文/编辑 | 赵宁 审核 | 田甜 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