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至27日,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指导,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师资培训基地(威海)联合举办的“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在哈工大威海校区成功举办。来自河北、河南、辽宁、湖北、江西、山西、广东、山东、北京等省份的20余所院校近50位学校领导、学院领导、教务处领导、新工科专业建设负责人与一线教师参加了此次研修班。
培训合影
会场全景
此次培训以新理念、新特征、新知识、新模式、新路径、新人才为引领,全面聚焦新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重点对我国新工科建设领域“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这一典型代表与成功做法进行深入解读,系统介绍基于新工科“8Π模型”的“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的内涵、模式、路径、特色、成效,以真实案例讲解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海洋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人才培养体系,研讨教育部最新印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6号),探索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参加新工科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哈工大(威海)张文丛副校长致辞
9月25日上午,研修班开班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张文丛副校长致欢迎辞,开班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继续教育学院冯英涛院长主持。
张校长在致辞中欢迎各位嘉宾在百年校庆之际来到哈工大,为大家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威海校区的建设发展历程。他讲到,哈工大一向重视工程教育改革与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2017以来,哈工大以威海校区为试验区开展了新工科建设,设立了一批新工科专业/方向,先后有9个专业成为教育部批复的新工科专业,全面系统地率先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承担的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优秀排名第一。今年6月,从哈工大威海校区走出我国首批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他们经过新工科专业教育培养,带着百年哈工大荣光和自信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开启人生下一个崭新阶段。
新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大创新,不仅在我国,也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在教育部的带领与统筹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由“轰轰烈烈”向“扎扎实实”逐步推进。新工科教育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在将高等工程教育质量革命引向深入。再次欢迎各位高校的领导、老师齐聚一堂,深入了解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建设体系。希望通过此次培训,架起各个学校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加深彼此的深入了解,促进学校间深度合作。
哈工大(威海)继续教育学院冯英涛院长主持
哈工大(威海)教务处张策副处长报告
25日上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副处长、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副秘书长张策老师,以《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工科改革,实现专业建设提质升级》为题,从专业建设、基本知识、培养方案、专业认证、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新工科建设案例、未来技术学院8个方面做了报告。
他系统介绍了哈工大(威海)的新工科专业建设理念,即面向产业需求,技术革新,优化专业布局;发挥学科优势,交叉融合,形成专业特色;对标专业认证,强化OBE教育理念,加强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设一流专业。
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报告从管理、师资、学风、特色方面提出以质量为核心,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的内涵式发展思路,提出“六抓改革”,即抓专业、抓课程、抓教学、抓质量、抓教师、抓教改。提出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解析通过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实践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产学合作、国际合作构建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报告从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的角度,分析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从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角度,分析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具体做法,介绍了“一流课程”与“金课”的关系。
报告分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Π型”人才观、哈工大新工科“8Π”模型和“工大优势、威海特色”的新工科专业布局,简要介绍了哈工大获得教育部批复的9个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历程。并且介绍了面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一些思考。
报告最后,张老师以打造“金课”为目标,分享了自身建设和申报一流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经验。
哈工大(威海)新能源学院宋蕙慧副院长报告
25日下午,哈工大(威海)新能源学院副院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宋蕙慧老师,从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背景、建设实施、初步成果和未来思考4个角度,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回顾与展望。
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初佃辉院长报告
26日上午,哈工大(威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院长、CFF高级会员、山东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CMOOC联盟山东工委会副主任、“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初佃辉教授,以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哈工大新工科专业建设的“8Π”模型、服务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及探索实践等方面,分享了基于“8Π”模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哈工大(威海)海洋工程学院黄博教授报告
26日下午,哈工大(威海)海洋工程学院 “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负责人黄博教授,从回顾新工科的“初心”、结合专业与行业特点的Π型培养目标、基于Π模型设定的知识边界、Π型培养模式的校内实施与校外体系等方面,分享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器人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
哈工大(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刘功亮副院长报告
27日上午,哈工大(威海)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海洋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负责人刘功亮教授,从建设背景、专业区分、目标方案、建设情况、总结展望5个方面对海洋信息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做了回顾与展望。
与会嘉宾交流互动
培训期间,参会人员围绕新工科专业建设相关内容,同授课专家展开交流互动,研讨氛围浓厚。
培训期间,参加人员还实地走访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重点实验室等场所,现场交流经验,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
27日下午,实地参观之后举行了研修班结业式,哈工大(威海)继续教育学院田甜副院长参加结业式并讲话,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李世欣书记、运城学院教务处尚冬娟副处长、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李安龙老师分别做了交流。
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对此次新工科领域的高级别专题研修活动,给予高度赞扬,认为研修内容契合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最新精神,用真实鲜活的案例深入阐述了我国首批新工科专业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一次难得的现场学习体验。
此次研修班,在政策导向、内涵实质、模式方法、路径路线、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着重分析,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未来需求引申出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再到高等教育改革动向以及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专业建设、培养方案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专业认证等,直至循序渐进、全面详实地剖析出哈工大新工科“Π型”方案下新工科建设全貌,达到了融会贯通的效果。针对4个真实新工科专业建设案例,学员们认真学习跨学科交叉复合、新型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校企联合协同育人、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收获了新工科建设的新经验,对专业建设的改革升级有了切身认识,认为对本单位开展新型工科专业建设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指导与参考意义,切实增长了新工科建设知识。
据悉,第二期研修班将进一步深化新工科建设过程与实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学,进一步突出对新工科建设专业典型真实案例进行剖析,为更多学员学习和掌握新工科建设知识带来指导与帮助。